close

 

    週三午後,慵懶地在兩片土司上塗抹從法國帶回來的蓮花醬,吐司放入烤箱,人物進入等待。轉開電視,恰巧轉到我最愛的公視頻道,一看又是我最愛的「爸媽囧很大」節目,就此駐足觀看。

 

 

 

    「父母親的過度溺愛」一直是我不願意卻又十分有興趣探討的議題。有興趣探討是因為,這是我們上一代父母的通病,導致這一代小孩喪失基本生活能力,實屬有趣又諷刺之社會現象。不願意討論的方面,則是因為這再也不是無關緊要的旁務,而是「我」本身就處於當事人的矛盾點。

    節目中請了兩位父母與四位小孩,以及藝人崔佩儀和作家吳若權,面對面坐著,中間隔著如摩西開紅海的主持人。李四端站在寬敞的中央空地,不停拋出開方式問題,讓受訪人回答更多內容,還不時將雙方的發言引回正題,避免離題。其中,他也會將雙方發言做簡單的比較,最後再拋出一個總結問題,以延伸出更多值得思考的問題。雖然有時候的總結問題會太極端,但大部分的討論都是既有趣又引人省思的。

    除了會偷偷跑去訂跟兒子國中畢旅同間飯店以就近照顧的誇張媽媽崔佩儀,其他兩位父母行徑更是讓人目瞪口呆。當第一位父親說出「他到現在還是好想餵女兒吃飯」的恐怖心聲,我是感到又驚恐又無奈。他那受寵到不行的女兒,吃飯得花一個小時、不會洗衣服、不會煮飯;出國旅遊還必須依靠同學,她只會收衣服,連洗衣機的按鈕都不會按。同學稱她為「生活白癡」,她當之無愧。李四端問女兒,會不會怪罪父親的寵愛,讓自己變得甚麼都不會?無料女兒卻說:「不會啊!有人幫我做事情的感覺滿好的!」可見價值觀偏差,沒有適當的家庭環境,小孩子也沒有想要長大獨立的想法。

    當第二位母親說出「她會幫賴床的兒子洗臉刷牙換好整套衣服」的駭人行徑,沒想到這還不是溺愛之最。她還會到學校幫兒子拿書、吃飯、掃廁所,甚至上課還坐在他旁邊幫作筆記,簡直成了十足的書僮。過度保護甚至照顧的十分母親,導致兒子和女兒成了十分的生活白癡。午覺睡得不醒人事、不知道怎麼上學、不知道公車不找零錢、不知道去哪裡買午餐、不會買東西......兒子也說,這樣的行為對父母來說是公平,對小孩卻是十分不公平,因為他們從小到大沒有被灌輸正確生活概念,導致出去時常被人笑話,受到打擊。

    訪問至此,李四端發現真正的問題在於「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以及「被寵壞的價值觀」。吳若權也說,父母過度溺愛小孩的表現,導致喪失日常生活能力,這只是一小部分,可以改進;但是長期下來被寵壞的偏差價值觀,則是難以改進。在家裡,小孩永遠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為他人著想,因為有父母把你照料得服服貼貼,完全沒有問題,因此很容易出現壞習慣,如愛慕虛榮、浪費資源、沒大沒小或是愛花錢等。最好的改進辦法是,父母必須學著放手,而小孩必須學著長大。一直處於舒適圈,小孩的腦袋只會停止運轉,拒絕進步;而父母只是一直原地轉圈,起因於錯誤的教育方式與家庭環境。

 

 

 

    節目看到這裡,除了不停恥笑電視機裡人們的荒誕行為,我也不停譏笑自己曾犯過的相同錯誤......。沒錯,我也屬於電視機裡的那一群,我也是被寵壞的這一代小孩,他們講的每一件事,都準確刺入我心坎裡。從對父母沒大沒小的態度、為自己理所當然的付出,從不懂得感謝、一出現微小的不公平現象就會抗議他們對哥哥偏心、煮菜洗碗打掃拖地洗衣服曬衣服整理房間等等都是父母來、到對父母伸手拿錢,拿不到就大吼大叫,摔東西摔門、忤逆吵架等等......。這些是我以前的壞習慣,而有些習慣至今仍未改進。直到近日我與朋友談論,發現自己從前沒大沒小的行為甚至理所當然的態度,都是與朋友相違的。一開始我以為是他們的問題,隨著愈來愈多次交談,我才發現,我才是不對勁的那一個。我是經由自我的發現與他人的相處,才逐漸明白到原來我是一個公主的事實;而且是上大學之後,我才願意以這般諷刺口吻,來稱呼自己的,以此為戒。

    於是,我終於觀察到,那些從小到大伴隨著我,我自以為再正常不過,卻異於常人的家庭現象。當我對著今晚的魚肉飯菜說我最近想要吃湯麵,隔天晚上餐桌上就出現一碗湯麵;當我雙腳冷了,想要買一雙褲襪或是保暖短襪,過幾天我媽就會拿一整袋的襪子任我挑選,甚至連內衣褲都會;當我放假無聊想要出去玩,我媽就會帶我出去逛街或是採買;當我的機車沒油或是腳踏車沒氣了,只稍說一聲,我爸就會自動騎去加滿或是幫我打氣;當我因摔車受傷了,我媽就會帶我去廟裡收驚拜拜,我爸就會拿出急救箱幫我擦藥;當我下課回來覺得累,上班工作比我還累的父母聽見我這麼說,絕對不會讓我親自下廚、洗衣拖地或是掃廁所;當我心情不好,回家見人就罵、見門就摔,隔天早上母親還是準備好早餐和水果點心,讓我帶到學校去,隔天晚上,父親還是帶回一大包我最喜歡吃的菠蘿麵包;當我義無反顧、十分堅持北上念書、毅然離家,我再不情願的父母,一句話都沒說,都沒阻擋我,只是委婉地告訴我住家裡的好處,但最後還是帶我去買好北上的車票,幫我準備好衣物、生活必需品、水果與零食等行囊,開車載我到車站,然後也是一句話不說地,微笑目送我離開:當我在台北肆意揮霍,沒錢時只需傳個LINE給爸爸,連打電話都不用,隔天戶頭就會匯錢進來;當我沒有履行至少每個月打回家報平安的承諾,父母也不會擅自打來打擾我豐富忙碌的大學生活;當我偶爾回家煮義大利麵給家人吃,我只不過說了今晚需要豬絞肉,而我等下會去市場買時,下一刻,老爸就拿出一大袋的絞肉讓我拿回家備料;當我遇到人生挫折、人際和課業問題、甚至是畢業前的人生轉捩點,我只要打個電話,父母也不會怪我只在需要他們時才想到他,只是一昧地給我中肯意見,最後給我加油打氣,說家人永遠都在你身旁;當我最後決定未來要在台北就業,絲毫沒考慮回高雄工作,十分想念我的父母,也不曾阻止我,只是支持我的所有決定,然後在身後默默地幫助我。

    那麼多的當下,那麼多的曾經,我都沒有注意到父母的給予是如此溺愛、是如此無怨無悔、是永無止盡的忍受、是不求回報的付出,因為我是他們的孩子。儘管溺愛,儘管讓我差一點變成眾人恥笑的生活白癡與媽寶爸寶公主,但那些都是小孩可以自己克服的難題。當然,也有一些不自律、懶惰與揮霍的壞習慣是隨之而來的,不過那是個人品性的問題,因為我父母本身並不會這樣,和我是反其道而行。父母本身或許並沒有意識到,但他們本身的身教就已經重於言教,去除掉為孩子打理好一切的寵溺惡習 (都去子削皮好的水果盤、當我睡到中午時看見事先熱好的冒煙蒸饅頭與玉米午餐、每次回家都會有清洗好且曬過的溫暖乾淨棉被床具可使用,之後一走了之、只要我一打噴嚏或是開始瘋狂過敏,我媽就會立即拿著負離子口罩衝過來給我戴上),我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完美的父母。

 

 

 

    至於為什麼會最近才察覺到這些事情呢?源頭全起因於去年父母送給我的二十三歲的生日禮物。那個周末我南下,順便喝媽媽友人的喜酒。一開始都還很順利,我預計這次回鄉應該不會與家裡吵架,直到我又開始觀察到父母討人厭的一面。老爸總是十分沒耐性,上車之後,只要我們一為要去哪裡或哪個方向而僵持不下,不到幾秒鐘,他就會開始很不好的口氣對我們說話:「現在到底是要去哪裡?!」但明明我們就還沒有討論的結果出來,最後讓所有人火氣都很大,我則是最火的那一個。連喝個喜酒,只不過是去小房間裡看看新娘子,想要再多說說話,老爸卻因為自身的尷尬彆扭,而不停推擠催促我趕緊離開,但老媽明明就還在裡面。礙著現場眾人,我不好跟他大聲,只好壓下怒火,迅速離開他,忽略這段令人火大的對話。車途中,我原本跟老爸說我要去影印,後來發現太麻煩,便作罷。沒想到老爸跟老媽居然開始瘋狂重複詢問我要不要去印,已經近乎回覆他們五六遍的我,終於怒火衝頂、破口大罵:「就跟你們說我不要印了,是聽不懂嗎?!!!到底要重複問幾次啊?!!」車內頓時鴉雀無聲。回到家後,我一時興起想要彈琴,卻因為找不到那本我一直以來保有的鋼琴本子。四處找都找不著,我愈來愈生氣,逼問父母,最後甚至直接開罵:「到底把我的本子丟到哪裡去了?!又不是不彈了,為什麼要亂丟?!」當我火氣一來,整個人喪失理智,任由瘋狂主宰我的身與心,往往做出令人後悔不已之舉。

    我後悔的是,我居然真的直接當面拒絕父母用心為我準備的二十三歲生日禮物。那是一件背心,一件完全不符合我風格,完全是老媽風格的保暖黑白格背心。當我還在氣頭上,當我不爽地接過面榮期待與開心的老爸遞給我的生日提袋,當我彆扭地打開、拿出那一件怵目驚心的背心,我整個人被嚇傻了。「怎麼會有那麼醜的背心?而且居然還是我二十三歲的生日禮物?!」當下,我滿腦子只有這一句想法,滿腦子,都被「醜陋」這兩個字覆蓋,我又開始失去理性。「這是甚麼東西啊?背心喔?...」我無言,老爸一看我硬是裝出來的表情,就明白了。不管老媽說有多好看,有多保暖,造型有多獨特 (的確是獨特到我連看都不會想看一眼的造型),我滿腦子都是「拒絕」兩字動詞。「你不喜歡嗎?」老爸對坐在鋼琴椅上的我說,我嚇到的不是他的看穿,而是我接下來的回覆。「不喜歡。」我居然,直接說出,我不喜歡父母送的禮物,而且是連隱藏都懶得做的那種死小孩樣子。「可以拿去退嗎?或是換別的?」「那是三件特價一起買的,不能退。」聽得出老媽語氣中的失望。「你不喜歡穿的話,那拿來我穿。」我就真的讓她拿回去,連作個挽回的樣子都懶。我的二十三歲生日禮物,再度回到父母心碎的懷中。

    回台北後,我與友人談論這件事,友人建議我應該與父母道歉,並解釋自己當下為何會如此衝動,甚至不留情面地拒絕禮物。我做了,而且還是事後某天某刻,興致一來,才想到要做的,否則依我那比天高的自尊心,剛聽完意見的我,當然是不當一回事。又不是我的錯,是他們過度囉嗦,當機般的重複一句話百萬遍,我真的快要被他們的碎碎念給逼瘋了。果不其然,道歉後又是換來母親的一陣碎念。脾氣不好的我先是冷靜,過一會兒才回覆LINE:「不只是我的錯,我覺得你們自己也有錯。同一句話我說不要就是不要,你們卻不停重複問我,而且每一次都是這樣,我真的快要被你們搞瘋了,你們都不知道嗎?」之後我才看到老媽的回覆,說他們知道了,他們下次會注意這一點。

 

 

 

    每次都是以吵架收場的歸鄉,也是導致我愈來愈不想回高雄的原因。然而,我卻不想變成無家可歸的遊子,更是不想變成沒有家庭依靠的漂流木。父母還是很重要,我這樣告訴自己;當房租到期,當我明白我並不會永遠外宿在這裡,我就想到了家。要是沒有家裡穩定的支持,現在的我,何德何能安身立命於此?!每當我用盡積蓄,當我遇到問題,我才會想到父母;當我一路順遂,當我過得舒適,我只想一輩子悠閒地在台北,過一個人的單身生活。我是個如此現實又自私的小孩子,當然,這點也是有可能與自小就對我採用放任主義式家庭教育的父母有關係,因為他們覺得小孩長大後自然就會懂,懂得人生處世的道理。說好聽點是「民主式教育」,但我現在卻成為一個如此不自律之人。 我的父母認為,以前那個年代,他們過得很苦,家裡沒錢,父母也待他們苛刻,因此他們決定讓下一代不重蹈覆轍,要過得比他們小時候還幸福。是啊,我非常明白他們的立場,也明白這股家庭現象的來龍去脈。凡事皆有因有果,要是理解過去的歷史,或去對於現在,我們便不會如從前的印象那般苛刻。因此「父母寵溺孩子」的議題,我們永遠無法評斷誰對誰錯,就好比愛因斯坦說這個世界上只有相對、沒有絕對論。親子之間必須取得最適當的距離,與相處模式;就算以前錯了,那麼現在知道了,永遠有改正的機會。

    沒有人教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的下一代,也沒有人教育他們的下一代究竟該怎麼辦,才是正確的行為。每一個人都是邊走邊看、邊活邊學、再邊學邊改,改完繼續向前走。既然沒有誰對誰錯,也不能怪罪於不同於以往的家庭教育風格。既然現在我們這一代正在接受學校教育,甚至是大學或研究所的高等教育,我們就有能力足以為個人的行為舉止負責,藉由仔細觀察周遭的人事物,加以分析並自行修正。我們有能力改變,一定有的!單看你願不願意,從錯誤中學習,改正過後,繼續昂首闊步。子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言:「人生就是因其不完美,而完美。」犯錯沒甚麼大不了,誰不會犯錯?有誰永遠都是對的啊??只是,要承認錯誤很困難,我自己就是。但是,不一定要接受,你可以承認就好!我明白,人都有尊嚴與自信,要是被輕易擊垮了,恢復就得再花上一段時間;你大可不必告訴任何人你的過錯,只需在內心暗暗下定決心,今後我將改正,那麼總有一天,你將能以過來人的身分,給那些和你當初擁有相同困擾的人,一份中肯的意見表。那些擁有故事的人們,一路都是這樣走過來的;沒有最好的背景,亦無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有因地制宜的施教。

 

 

 

 

 

 

 

 

影片來源 :

爸媽囧很大20150127 寵溺孩子沒藥醫?! 孩子慣成公主病 ... 

http://www.maplestage.com/episode/98844/%E7%88%B8%E5%AA%BD%E5%9B%A7%E5%BE%88%E5%A4%A7+20150127+%E5%AF%B5%E6%BA%BA%E5%AD%A9%E5%AD%90%E6%B2%92%E8%97%A5%E9%86%AB!+%E5%AD%A9%E5%AD%90%E6%85%A3%E6%88%90%E5%85%AC%E4%B8%BB%E7%97%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NAIRE 的頭像
    LUNAIRE

    同名之人

    LUNA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